| | | | |
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
南溪災害紀錄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洪澇災
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嘉州(今樂山市)降暴雨。長江暴漲,南溪土城被毀壞。
明洪武六年(1373年),長江漲大水,南溪縣公署民居淹沒甚多。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長江漲大水,李莊東岳廟玉皇樓石梯淹沒,上至平臺貸宗碑。明崇禎十年(1637年)敘州(今宜賓市)漲大水,南溪縣城受洪水襲擊,人們逃往高處避難。
清咸豐二年(1852年)大水入城至奎星閣。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初九,大水淹沒半個縣城,洪水位為264.6米,沿江兩岸耕地民房淹沒甚多。
民國13年,長江漲水,縣城西舊較武場箭道下,沙堤沖塌。
民國25年8月1日,長江漲水,沿江12個鄉鎮77保,2848戶受災,沖毀民房233間,死亡五人,逃遷154戶,損失稻谷50萬公斤。2-4日,降大暴雨,同長興川祖廟起經仙臨,石公入富順毛橋的梅溪溝,流程九公里,兩岸稻谷全部淹沒,田坎傾毀無數,牲畜數十頭;由長興水口廟至薄魚灘的黃溪,流程六公里,兩岸稻,豆,果被淹,淹死老幼五人,牲畜十余頭。
民國34年8月23日至9月2日,長江水暴漲,志城水位達273.05米,沿江兩岸受災。
民國37年,長江水暴漲3次,又連續普降暴雨,7月18日志城水位達278.75米,8月19日272.91,9月1日270.80米。全縣19個鄉鎮受災。
民國38年7月,長江水漲,李莊水位達271.65米,全縣農作物受災1.5萬畝,淹毀房屋3950間,受災人數1.5萬人,其中4人死亡。
1950年8月15日,長江漲大水,志城最高洪水位達270.72米,全縣農作物受災1.3萬畝,被淹房屋280間,死亡2人。
1951年7月10日,長江漲大水,志城最高洪水位270.15米,全縣有1.2萬畝農田受災,260間房屋被淹。
1954年8月18日,志城最高洪水位達271.65米,農作物受災1.3萬畝,被淹房屋280間。
1955年7月14日,志城洪水位高達273.46米,南溪大南門(文明門)水位高達263.97米,縣城順河街,錦江門被淹,鳳翔門石橋被沖垮。縣內小溪河了同時漲水,沖垮河堰8條,被淹房屋3950間,農作物受災1.5萬畝,有5.4萬人受災,其中死亡一人。
1957年7月10-16日,縣內連續降暴雨,洪水沖惻稻田1.44萬畝,損失糧食200萬公斤。
1959年8月13日,志城洪水位達272.9米,淹沒耕地1.5萬畝,5.1萬人受災,死亡一人。
1960年8月1日,志城洪水位達270.05米,農作物受災1.4萬畝。
1962年7月7-8日,縣內普降暴雨,24小時內降雨123.60毫米。洪水沖垮小型水庫二座,山平塘九口,沖垮農田1.29萬畝,倒塌房屋859間,打死十六人,傷十二人。同8月19日,志城洪水位達270.19米,農作物受災1.3萬畝。
1966年6月26日晚,縣內遭暴雨襲擊,李莊區尤為嚴重,風力七至八級,二十四小時內降雨183毫米,全縣3388畝農作物受災嚴重,倒塌房屋3850間,打死二人,傷九人。
同年8月30日-9月1日,志城洪水位高達276.13米,縣城大南門最高洪水位達266.06米,超了保證水位4.44米,錦江門,廣福門,大南門,石洞門,皇都門,鳳翔門進水,水深一至二米。低處街道被淹,石洞門森船可進城,桂溪橋,北門橋,鳳翔門橋,皇都門橋被洪水淹沒,公路中斷,縣城四面環水,成為孤島。瀛州閣全被水淹,洪水至九月一日下午三時始降。這次洪水使縣城至李莊鎮沿岸十五個倉庫被淹。全縣除縣城外,有五十六個大隊,198個生產隊受災,淹沒房屋2965間,其中被洪水沖走和倒塌850間,死亡四人,農作物受災7104畝,損失糧食九十多萬公斤,總經濟損失280萬元。
1974年6月30日,志城洪水位達271.4米,沿江十一個公社,五萬多人受災,淹沒房屋300多間,耕地面積1.45萬畝,死亡一人。
同年8月16 -18日,降特大暴雨380.20毫米。其中17日一晝夜降雨309.2毫米,降雨強度是縣內有實測史料以來最大的一次,暴雨從半夜降到天明,農村稻田被淹沒;鳳翔門橋面和皇都門橋面被淹。全縣農作物受重災1.45萬畝,淹沒和倒塌房屋3850間,打死四人,傷七人,損失糧食360萬公斤。
1979年7月28日,牟坪區降大暴雨143毫米,8月3日又降雨130毫米,李端公社三小時降雨187毫米,全區兩次降雨共淹耕地1.1萬畝。沖塌水庫一座,山平塘十三口,沖垮人行橋兩座,沖毀公路2.92公里。
1980年7月29日夜,牟坪區降特大暴雨,牟坪公社降雨263毫米,李公社降雨300毫米,同時出現七至八級大風,泥石流嚴重,全區沖垮田坎12.77萬處,淹沒農田1.66萬畝,損失糧食230.7萬公斤,沖塌山平塘九口,沖垮石河堰四條,人行橋八座,公路涵洞二處,倒塌房屋292間,塌巖二百米,死亡二人,死豬三頭。
同年八月七日夜,全縣普降暴雨,火箭公社達130毫米,其中開元,龍灘,紅廟,大廟和松林等大隊降二百毫米的特大暴雨,山洪暴發,溪河水陡漲,河堤貴缺,農田淹沒,交通和通訊中斷。全縣有二十三個公社,170個大隊,865個生產隊,179萬戶,6.9萬人受災,淹沒農田1.43萬畝,損失糧食146萬公斤,倒塌房屋101間,巖廠滑坡六處。
1981年7月15日,長江水漲,南溪鎮石洞門水位達260.87米,超警戒線1.25米,沿江十五個公社,五十二個大隊,214個生產隊,4.77萬人受災,淹沒農作物7961畝,損失糧食90.6萬公斤。
1984年6月30日夜至7月5日,全縣遭受4次暴風雨,長興區尤為嚴重,風力9級8。全縣吹斷電桿84根,電源中斷12個小時,通訊中斷1萬多分鐘,金竹鄉沖毀公路3公里,全縣3.1萬畝農田受重災,損失糧食650萬公斤,倒塌房屋431間,死亡10人,直接經濟損失500多萬元。
1985年7月15日晚和8月11日上午,全縣15個鄉先后遭受風雨襲擊,降雨量75-117毫米,風力8級左右,裴石,阜鳴,廠公和留賓等四個鄉受災較重。全縣受災1.57萬畝,損失糧食550萬公斤,損壞房屋2172間,死亡2人,傷16人,打死耕牛17頭,豬肝76頭。
第二節 旱災
明弘治二年(1489年),縣內大旱,到處可見餓死之人。
嘉靖七年(1528年),夏秋大旱,第二年春大饑荒死人甚至多。
嘉靖二十五年六月,甚旱,繼以瘟疫大作,縣人流亡,死都過半。
清順治五年(1648年)大旱,縣人爭相食。
乾隆元年(1736年),大旱,莊稼歉收,第二年米價高昂,餓死人甚多。
乾隆四十三年,天大旱,次年米價昂貴,餓死都十之二三。
嘉慶五年(1800年),大旱,糧食收成不及4/10。
嘉慶十年,大旱,糧食收成不及一半。
同治三年(1864年)縣內大旱,斗米值1000文錢。而銀價低落,每兩銀值800文。
光緒十年(1884年),大旱,第二年又旱,斗米值1400文錢,城鄉開倉賑濟。
民國26年(1937年)大旱,南溪饑民數千人上船搶米。
民國三十年,冬干連春旱。入春以后,田地龜裂,胡豆,麥苗枯萎。夏至時令已過,多數地主尚未栽插。全縣平均收成不到四成。每斗米售價二十七八元(法幣)。
民國三十二,天旱,田水日減,至五月二十五日,能栽插的田不過1/5。
民國三十五年,正值栽身之際天旱,高低水田均成焦土,無法栽插。1951年夏旱,五月中旬開始至六月出現旱災,田土龜裂,秧苗枯萎。
1952年,春旱和夏旱。夏旱較重,缺水,斷水田較多,僅二區新添鄉就有3837.11畝稻田斷水,占全鄉水田的70%。
1959年,出現春旱和伏旱。去冬以后降雨少,春旱從三月十六日開始,至五月一日,持續四十五天,降雨量14.7毫米,伏旱從七月二日起至七月二十八日,降雨量僅29.7毫米;八月十三日至九月十日持續二十九天,降雨量僅33.1毫米,全年降雨僅829.1毫米,受災面積達29萬畝。
1960年,春旱,夏旱,伏旱連續發生,春旱從3月1日開始,持續31天,降雨是14.8毫米;夏旱從四月二十一日開始,持續47天,降雨是51.7毫米;伏旱從8月20日開始,持續22天,降雨量34.6毫米。全年降雨量只有829毫米,受災21萬畝,收獲不到五成。
1961年,出現夏旱。4月25日至6月27日,僅一日降雨量大于25毫米。夏旱分別出在四月二十五日和五月十六日,6月7日至6月27日兩個時假,共四十二天僅37.2毫米。
1969年元月1日至6月15日止,165天的降雨量僅74毫米,全縣水稻僅栽54%。
1972年,大旱。全年降水量僅724.5毫米。全縣3803口塘(庫),斷水3494口,占91.9%,水田近80%無水,損失糧食864.5萬公斤。
1977年,大旱,全年降水是860.8毫米。縣內溪流,塘,庫,堰,大部分抽水放盡。長興區70%的水田聯斷水開裂。5000多畝玉米,紅苕村黃,其中3000多畝近于枯死。
1978年,春旱,夏旱,伏旱同時出現。春旱,3月1日至3月31日,降雨量14毫米;夏旱,4月21日至5月14日,降雨量23.6毫米;伏旱,6月28日至7月23日,降雨量32.3毫米。全縣農田受災34.5萬畝。
1979年,在連續兩年干旱的基礎上,旱象持續發生。春旱嚴重,長江北岸成片受災。全縣受災面積達34萬多畝,其中有2.7萬畝顆粒無收。
1980年,出現冬干,春旱,夏旱,伏旱,全縣有8.5萬畝水田斷水,旱地作物8.4萬畝中,已枯黃50%。全縣受災較重的有290個大隊,1461個生產隊,其中457個生產隊吃水困難。
1983年,大旱,全年有10.4萬畝冬水田斷水,塘,庫,堰大部分放干,小麥田計劃栽水稻8.1萬畝,結果僅栽1萬畝左右。
第三節 雹災
清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初六,縣內遭風雹襲擊,田禾,房屋操作甚多。光緒二年(1876年)夏天,降冰雹,雹大的如雞蛋,江南漂海樓石壁崩塌,廟宇壓毀。
1971年4月30日,桂溪公社降冰雹,大的直徑2厘米。其中金雞,機耕丙大隊較嚴重,小麥,油菜,玉米,煙葉受到損失,16間房屋被打爛。
1973年4月28日夜,大觀,火箭,仙臨,石公等公社遭受冰雹襲擊。重點在大觀公社的牟家,朝陽大隊,冰雹有的大如雞蛋,歷時5分鐘,全縣有12個大隊,39個生產隊受重災,倒塌房屋449間,打死1人,傷17人,打死牲畜10頭,大小春共有2218畝受災,損失糧食25萬公斤。
1975年7月18日,縣內13個公社遭受冰雹襲擊,其中裴石公社的油坊,麻柳大隊受災最為嚴重,冰雹大的有如雞蛋,小的也有拇指大,持續十分鐘之久。冰雹經過的地方房屋打壞,農作物被打成光稈。全縣傷47人,死豬牛20頭;早,中稻受災2.73萬畝,損失糧食230萬公斤,打毀甘蔗1158畝,損失2253噸。
1978年4月15日,裴石公社降冰雹,最大冰雹重65克,一般冰雹有乒乓球大。降雹時間約十分鐘。
1985年8月6日傍晚,長江鄉的尖山村,天生鄉的慶林,長春村和阜鳴鄉的白花,東堂等村受到冰雹襲擊,小如豌豆,大如核桃,雖然時間很短,但農作物仍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
第四節 風災
1963年8月26日晚10時許,突起狂風并降冰雹;城關糧站西門倉庫3幢糧倉,計44間,2018平方米;西門油廠廠房51間,1538平方米,均被大風刮倒。凈損失1.06萬元。
1973年4月30日,縣內出現大風,有的地方樹被連根拔倒。
1975年7月18日,出同大風,風力8-9級,持續30分鐘。全縣13個公社受災,其中裴石,阜鳴,登高,仙臨等公社受災嚴重,全縣吹倒草房1510間,吹壞2.9萬間。
1983年8月7日21時-8日14日,全縣出現7-8級大風(同時下暴雨),吹壞房屋828間,倒塌圈舍190間,吹壞277間,死亡2人,死牲畜四頭。
第五節 地震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南溪縣北緯28O09'東經105O00'發生5.0級地震,云臺山寺樓倒塌。光緒22年2月10日,富順縣發生5.75級地震,南溪縣也突然地動,勢如簸蕩,靠近富順縣的云臺山寺殿宇房屋多處震倒,壓死,壓傷僧俗六人。
1959年11月13日,南溪縣石鼓公社發生5.0級地震,震中在北緯28O50',東經104O49'這次地震震中和鄰近普遍感到上下震動,震倒土墻瓦房5間,打死豬一頭,其它瓦房掉瓦現象嚴重。
1981年1月13日21時55分,南溪縣石鼓公社又發生4.0地震,震中仍在北緯28O50',東經104O49'。麻紡廠(青龍嘴)和宜賓師專(李莊麥壩)出現磚墻破裂,墻體與墻柱分離,房屋頂灰塊大量脫落,河灘上用卵石堆砌的石埂大量垮蹋。發震時,震中區的人站立不穩,宜賓師專有個學生因驚慌失措而跳樓,致使手臂折斷。四監獄犯人互相擁擠,踩傷四人。
第六節 蟲災
一、螟蟲
1956年,晚稻受災最重,被害株率30%-40%,最高達70%,沿江晚稻減產三成左右。
1973年,一代螟蟲比歷年高18倍,二代螟蛾比歷年高6倍,三代螟蛾比1972年高17倍,畝卵量高達2萬塊以上。二人工螟蟲使中稻枯心苗達26.12%。三代螟蟲的危害,使遲中稻白穗達34.1%,嚴重達94.8%;單晚枯心苗達20%,嚴重的達77%;雙晚枯心苗達15%,嚴重的達69%。
二、稻苞蟲
1973年虹發成災,人縣中稻受害15萬畝,嚴重的田塊,蟲在葉上吐絲結網,將數片稻葉合卷成苞, 般田塊的畝蟲量在2.5-3.3萬頭,汪家公社中心三隊90畝中稻全部受災。
三、卷葉螟
1977年危害最大,晚稻卷葉它一般達30%-50%,高的達90%以上,受害稻株的葉肉被告吃光,減產一至二成。
四、稻飛虱
1958年羅龍公社晚稻受災。1979-1982年,羅龍、桂溪、江南、裴石等公社晚稻連年受災。
五、豬兒蟲
1958-1959年,紅苕受災嚴重,畝苕田有1萬頭左右。紅苕生長后期,多數田塊的紅苕葉被蟲吃光,減產一至二成。
六、粘蟲
1958年,全縣較大面積發生,特別是羅龍,火箭公社的畝產“萬公”稻田蟲害最重。
1973年,部分地方玉米苗被吃光,大觀公社有781畝玉米被害無收,該鄉立侖大隊捉粘蟲50多萬頭,重300多公斤。
七、雷火蟲
1984年起,汪家,仙臨,火箭,天生,石公等鄉受害面積逐年擴大,危害水稻,高梁,貢豆,玉米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