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已有2網(wǎng)友參與糾錯
自古南溪好釀酒 南溪縣在四川盆地南部,南北高、中間低,境內海拔最低254米,最高592米,最大高差338米。南溪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等。該縣年平均氣溫18.1°,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大片向斜丘陵地帶含有豐富的地下水,水清而甘冽,屬中亞熱帶兼有南亞熱帶屬性,是中國內地少有的適合釀酒的氣候條件,適宜各種農作物的栽培和酒菌繁殖,形成南溪產(chǎn)制蒸餾酒六百多年的歷史和“高溫量水”、“適溫入窖”、“分層蒸餾”、“熟糖配種”“量質摘酒”“續(xù)糖發(fā)酵”的獨特工藝。 民國時期的南溪白酒 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南溪有槽房113家,設245個桶,年產(chǎn)傳統(tǒng)高粱酒已達2100噸,僅幾家運銷大戶酒的日出境量為2噸以上。建國前,南溪城鄉(xiāng)擁有高粱釀制者百家之多,城內以廣福街集中點最有名,鄉(xiāng)下以留賓、仙臨、大觀、牟坪、李莊的槽房最有名。當時的牟坪燒酒、汪家白酒、仙臨水巷子酒等就非常馳名。據(jù)《南溪縣志》記載:民國時期南溪釀酒技術堪稱一流,當時的劉友臣、張質彬、張松庭等從事釀酒事業(yè)達半個多世紀,有用料、配曲、用水、調溫等一套技術,使酒色、香、味都恰到好處。當時到縣外從事釀酒的名師有鄧子均、賀福成、段陽春和高云武等,南溪縣堪稱釀酒技術力量雄厚。 二十世紀上半葉前,南溪純高粱酒(燒酒、泡子酒、土酒、下同),規(guī)格三杯半(相當于五十七度)遠銷外地,當時人稱肖大麻缸的肖質彬和萬雨高、胡元成、秦伯祥等各家,將酒運往屏山、宜賓、高縣、珙縣、樂山、犍為等地銷售。南溪縣當時還涌現(xiàn)出不少背挑銷售者,有九家釀制酒房的廣福街,就有華昌、平安等棧房,來往洽談酒事和趕“溜溜場”的商販絡繹不絕。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南溪有了商人團體——南溪縣酒商業(yè)同業(yè)公會,理事長肖載之,地處邊遠且與高縣、長寧縣為鄰的李端同時設有南溪縣酒商業(yè)同業(yè)公會。城鄉(xiāng)酒業(yè)攤店比比皆是。據(jù)《李莊鎮(zhèn)志》記載:解放前夕,李莊槽坊有5家。11月28日,據(jù)世代烤酒名家周正洪口述:民國時期李莊有三家白酒廠,其中有黃汝成一家,位李莊文星街,有兩個槽坊,12個窖,12個長工。黃靜儒一家,在李莊正街,有三個槽坊,18個窖,18個長工。還有彭少榮一家,這家的具體情況已無法考證。當時李莊碼頭來往船只從上游運鹽來,運酒離開,“李莊有個王友三,又賣酒來又賣煙”的民國李莊民謠說明當時李莊“枝子酒”很盛行,而且裝“枝子酒”的簍子是用竹子編成糊上牛皮紙做成的。 文人贊譽南溪酒 從明朝、清朝直至建國前,槽坊遍布山鄉(xiāng),南溪人民不僅釀酒,而且也有飲酒的風氣,歷代文人對南溪高粱酒多加贊譽。宋代楊輔世留有南溪詩云:“碧玉寒塘瑩不流,紅蕖行影立沙鷗。便叫不作南溪看,當?shù)梦骱锴铩!惫磐駚恚松械南才罚瘹g離合,家庭中的紅白喜事,民族傳統(tǒng)中的歡度佳節(jié),喜慶豐收,都與酒結下不解之緣。不僅南溪榨制酒深受歷代名人贊美,南溪純高粱酒在云、貴、川乃至北京、上海、河南、河北、山東、廣東等地區(qū)也倍受歡迎。據(jù)文獻記載,“南溪白酒,氣味方烈,置之資內,不亞乾燒。”廣大勞動人民贊南溪純高粱酒是“一滴香三省,一杯醉兩年。”衣食足,禮義興。當代南溪人民在社交活動中,更把酒作為表達有禮、有情之物。 南溪白酒的延續(xù) 1950年南溪縣產(chǎn)酒449噸。1951年6月“南溪縣專賣事業(yè)管理局”成立,有職工40人,稅務局長兼主任是班福登,下設李莊、牟坪(時為南溪編制)、大觀、仙臨四個分銷處。南溪縣1953年產(chǎn)酒1376噸,1954年產(chǎn)酒1901噸、其中外銷1061噸,工商稅646943元,占全縣當年稅收1750725元的百分之36.95%,可見政府對南溪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白酒資源的重視和南溪白酒給全縣經(jīng)濟發(fā)展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