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
順治三至五年(1646-1648年)
縣內連年大旱大饑,瘟疫流行,加以虎患,避難者人相食。
康熙三年(1664年)
知縣李呈芳號召鄉人回縣定居從業,百姓始返故土。
是年,于縣城東大街重建縣公署(今縣政府駐地)。
康熙六年
四川總督苗澄抽撥敘馬營步守兵340名于宜賓、南溪設屯開墾,加強防御。
康熙十二年
吳三桂興兵叛清,進四川,攻南溪,知縣趙家駿力不能敵,自縊身亡。
康熙十七年
縣遭吳三桂燒殺搶劫,“四郊戎馬生狼煙,官棄印,民逃命。”
康熙二十年
知縣王大騏到任,重新修筑城垣,使民得以安居。
是年后,有楚、粵、閩、贛等省陸續移民來縣實行標地報墾,官府給證。
康熙二十三年
八月,大水入城,十日始消。
康熙二十五年
夏,知縣王大騏介修《南溪縣志》,成書25頁。
康熙六十一年
春,縣東護城溪舊堤沖坍,知縣宋鑒令民新筑堤66丈,深、寬各1.6丈。
乾隆元年(1736年)
三月初六夜,縣境偶遇風雹襲擊,田禾屋舍遭損毀。是年大旱,次年米價高昂,南溪應征糧銀概行蠲免。
乾隆二年
縣設鋪遞11處,有鋪司兵23名,專為官府傳遞公文信息。
乾隆二十九年
知縣崔光儀重修南溪城池。“城身高一丈二尺,馬墻高三尺,垛口高二尺五寸,共高一丈七尺五寸。周圍一千一百零八丈(合六里多),環列九門,城樓九座,垛口一千六百八十九個,東西北壕深一丈,寬二丈。”
城中始設“咸和號”當鋪,于次年四月初一起,歲納課銀五兩。
乾隆四十年
縣設分防把總署,屬永寧營管轄。
乾隆四十三年
天大旱。次年米價昂貴,人民餓死者十之二三。
嘉慶五年(1800年)
大旱,農業收成不及十分之四。
嘉慶十七年
十月,知縣胡之富會集貢生包寬,羅世輔等人,延修《南溪縣志》告成。
嘉慶二十年
知縣仇如玉設立“濟倉”(初名義倉),買田貯谷,以備荒年。
道光十四年(1834年)
知縣王聯陛集紳民捐款和童生楊操募地新修養濟院,收養孤貧老人62名,平日施衣食錢,病故施棺木錢。童生譏友歐扣南門內奎星閣西住宅一所,知縣王聯陛將其改建為奎峰書院。同年十月,經知縣翁紹海監修告成。
道光十七年
知縣翁紹海奉文舉辦團練,將縣屬9里編制362團。
道光十九年
知縣彭旭初培修城垣,“城墻加高二尺,增筑炮臺十六座,翠金門右畔筑空心炮臺一座”。
咸豐二年(1852年)
大水入城,淹至奎星閣樓腳(今南溪旅館)。
咸豐九年
知縣唐炯辦城守局,招募團勇,阻擊云南農民起義軍李永和,藍朝鼎部入境。
咸豐十年
九月,農民軍張弟才率部自富順界進入縣北觀音鋪,西進黃沙河至粑粑坳。次年,攻破天成寨后去江安。
是年,知縣唐炯重修城池。“墻身加高三尺,女墻內馬道輔石條三層,上寬三四尺不等;周圍一千三百三十九丈九尺二寸,垛口一千七百三十個;西門、北門增筑大炮臺五座,小炮臺十六座;城樓城門概行添換,城壕加深加寬。”
咸豐十一年
三村壩(今長寧縣東山鄉)農民張懋江舉旗反霸。至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被官兵誘捕后就義。
同治元年(1862年)
宋家鄉農民張萬全等人鑄造兵器,相議造反,次年,被官府查禁。
同治四年
知縣雷爾卿修補城墻,于鳳翔門外增筑月城一座,高與城齊,分上中下三層,可容百人,皇都、北門增筑空心炮臺一座。
同治五年
知縣雷爾卿以江面水賊危害,在掛弓山、涪溪口、石筍灘等處設水卡、用炮船上下游弋巡緝,匪盜悉平。
同治九年
天主教川南區的法國籍傳教士來縣城,借開設醫院為名進行傳教活動。
同治十三年
秋,知縣福倫篡修《南溪縣志》成書八卷。
光緒二年(1876年)
夏,風雹襲擊,大如雞卵,江南漂海樓石壁崩塌,廟宇壓毀。
光緒六年
縣設三費局征肉稅,按民屠一豬肝征錢二百文。
光緒九年
知縣雷爾卿辦育嬰局,每年撥濟倉谷100石作設置經費,育額40名男女嬰孩,3歲為限。
城中百姓憤怒洋人跋扈,圍攻傘匠街天主教堂,擊毀教堂器物,事后,由地方政府賠償了結。
光緒十年
大旱,次年復旱,半米值銅錢一千四百文,城鄉開倉賑濟。
光緒十七年
冬,大雪平地厚尺余。
光緒十八年
正月初二申時,縣增北緯28。09',東經105。發生五級地震,云臺山寺樓傾圮。
光緒二十一年
火地溝農民開展反帝斗爭,組織起來搗毀天主教新修院,事后,教堂脅迫清政府賠償了結。
光緒二十四年
火地溝農民第二次聚眾圍攻天主教玫瑰書院,法國籍丁院長逃到敘府控告,知府派軍隊鎮壓。
光緒二十五年
英國侵略軍以武力開拓川江航運,指派少校魏森統率“山雞”、“山鶯”兩艘淺水炮艦上溯川江。“山雞”艦從瀘州經南溪停泊駛至敘府,激起人民的反抗。
光緒二十六年
火地溝宵民第三次武裝圍攻教堂,清政府既鎮壓農民,又給教堂賠款。
光緒三十年
始設酒稅局于縣城,凡槽坊烤酒,每斤征錢四文。
始設南溪郵政代辦處于縣城廣福門懷德棧。
光緒三十一年
七月初九,長江洪泛,縣城淹沒大半。洪水位海拔268.2米,后人稱此為“乙已大水。”
十一月,縣城創辦官立高等小學堂,就城中校士館(今一中址)改修,至次年四月竣工。六月試取學生60名。
是年:溫玉山從上海引進寬布鐵織機,在縣城開辦織布機房,為縣有機器織布之始。
知縣袁牖,處治天主教徒搶劫犯。法籍勞司鐸去縣衙脅迫釋放罪犯,袁大怒,下令驅逐勞司鐸,后于光緒三十三年(1904年)按律治罪劫犯。
光緒三十二年
春,縣設學務局,同年十月,奉令改設勸學所,總攝全縣學務行政事宜。
光緒三十三年
成立南溪縣經征局,主管田賦、稅契的征收。
始設警察機構于縣城帝主宮。
光緒三十四年
縣設商務分會,設總理1人,至民國4年(1915年)改為商會,設正副會長各一人。
四川總督趙爾巽籌集軍餉,于南溪設南(溪)長(寧)江(安)糖稅分局。
宣統元年(1909年)
縣設丁等勸業所,管理農、林、牧業。
宣統二年
張尊榮在縣城創辦謙豐商號,開始經營鐵鍋、鐵釘、煤油、棉花、棉紗和布匹等商品。
籌備立憲,全縣設5個區19個場、鎮。
宣統三年
九月,同志軍起,城中紳士舉辦城防,公推董鎮、鶴齡為總辦、抗拒同志軍。
十月,羅龍鄉民謝寶真、仙臨劉春山、新添鋪陳舉廷等人,分別組成三路同志軍舉旗起義,圍攻縣城。逾月,滇軍至,同志軍未克而去。
是年,成立縣城義事會。
辛亥革命勝利,知縣鶴齡棄城逃走。縣人公推邵黻暫攝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