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
南溪縣位于川滇黔邊宜賓市轄區,地處長江上游,與翠屏區、長寧、江安、富順縣接壤。同我省的敘永、江安、長寧,云南省鎮雄、威信,貴州省黔西、赫章等二十多個縣構成川滇黔邊區。縣城位于宜賓、瀘州、自貢市三市交界地帶,城內有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和著名共產黨人、革命烈士孫炳文的故居。南溪縣幅員704公里,有16個鄉鎮,214個村,19個社區居委會,41萬人。地貌以丘陵為主,兼有平壩和低山,屬長江谷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兼有南亞氣候屬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長江自宜賓匯合后首經南溪,有“萬里長江第一縣”之稱,自古白鱘在南溪江段棲息,是“中國白鱘之鄉”。
南溪縣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地區之一,革命起源于1919年,1926年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南溪縣支部,1927年成立了中共南溪縣委。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共四川省委、川南特委和紅二·六軍團成立的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南溪縣委領導南溪縣人民進行的建立蘇維埃政權、創立工農革命軍和游擊根據地,成為了川滇黔邊游擊區的發源地,接應了中央紅軍,配合了紅軍長征的斗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補充了我黨的歷史和精神財富,在川滇黔邊區譜寫了一首悲壯激烈的戰斗史詩,在中國革命史上增添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一、南溪人民的革命啟蒙
早在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為改造舊世界,同盟會員孫炳文和靖國軍旅
南溪老區
長朱德,就在南溪學習、傳播革命思想,研究、尋求革命真理,喚起了劉鼎、甘棠、郭伯和、洪默深等一批有志青年外出求學,尋求革命真理。1922年,革命先驅惲代英率演講團來南宣傳,給南溪人民進行革命的啟蒙教育,使李立之、張濟民、王家彥等一批熱血青年看到了光明,紛紛讀書求教,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追求革命真理,先后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其中部分人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團組織。
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南溪黨組織的發展
1926年夏,中共南溪縣支部委員會成立。1927年秋,建立了中共南溪縣特別支部委員會;1927年冬,建立中共南溪縣委,同時成立了共青團南溪縣委,黨團縣委下屬1個區委,10個支部。1928年春,南溪縣委有黨員200多人,6月因暴動失敗,黨員降至20多人,省委將南溪縣委改為中共南溪特支。在黨組織領導下,先后在學校開辦了“南岸青年促進社”、“共產主義兒童團”、“同學會”、“學術研究社”;在社會上發起組織了“平民社”、“平民夜校”等革命群團組織。
三、建立工農的蘇維埃政權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6年,中共南溪黨組織奉中共四川省委指示,籌建國民黨(左派)南溪黨部。接著,縣委負責人受重慶蓮花池國民黨(左派)省黨部負責人楊闇公等委任為南溪籌建國民黨(左派)黨部負責人。1927年初,籌備就緒,召集工、農、商、學各界代表數千人,正式宣告成立。
——成立南溪縣農民協會。1927年春,蔣介石叛變革命,進行鎮壓革命群眾運動的反革命活動。黨團組織把工作重點全力轉向農村,通過組織抗租、保佃、抗捐等斗爭培養發展黨團員、建立農村支部。同時開始進行
建立農會組織的試點工作,借鑒海陸豐農民運動的經驗,在牟坪水碾頭建立了南溪縣第一個農會支部和農民協會。同年11月,省委巡視員蔡明釗來南在縣城文廟側召集黨團骨干,傳達黨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后,縣委加強了農運工作的領導。到1928年初,全縣50%的鄉鎮建立了農會組織。并在毗鄰的長寧梅白、達馬洞、慶符的祭天壩、漢王山等發展了農會的分會。時有農會會員8000多人。1928年1月27日,縣委在李莊祖師殿召開黨、團骨干會議,討論決定籌備成立縣農民協會事宜。2月8日,各地農協代表280余人在宋家鄉川主廟召開農民協會代表大會,成立了南溪縣農民協會,縣委委員張守恒當選為主席。
——南溪建立地方工農政權革命委員會。1927年10月,張守恒、鄭則龍、曾大興、張增源、王顯哉等在宋家鄉川主廟召開會議建立革命委員會。
——南溪上有蘇維埃政權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領導。1934年2月3日,南溪劃為瀘州中心縣委領導的十二縣之一,列為二區,即敘南江特區;并且南溪是川滇黔邊游擊區的發源地,川滇黔三省黨史工委在《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斗爭史》中作了肯定。193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扎西召開會議決定:“在川滇黔邊境進行機動作戰,創造新的蘇區根據地”;《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與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宣布“而最后決定在云貴川三省地區中創立根據地”,“黨中央與中革軍委號召全體同志,鼓起百倍勇氣,提高作戰決心,為消滅萬惡的敵人,創造新的云貴川新蘇區而斗爭”,“在中央直接領導下,川南特委負責領導紅軍游擊縱隊及長江以南金沙江以東,包括瀘州中心縣委工作地區在內的一個區
南溪老區
域的地方工作”。南溪游擊區,在川南特委瀘州中心縣委領導下,堅決執行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和號召,經過一年奮戰,到1936年,南溪游擊根據地迎來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南溪有了蘇維埃政權的領導。
四、創立工農革命軍
創建工農革命軍,舉行了四川省最早、規模最大的農民武裝暴動,打響了中共革命武裝斗爭在四川的第一槍。
隨著農民運動的蓬勃興起,工農政權的建立,省委根據中央“八·七”會議制定的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擬在宜(賓)、南(溪)組織農民聯合武裝暴動。1927年12月28日,縣委在縣城工字街張家漏棚召開黨團骨干會議貫徹省委精神。會后,以農協主席張守恒為首的革命人士成立了行動委員會,積極進行武裝暴動準備。
1928年1月,川南特委在富順三多賽召開了擴大會議。根據省委春暴指示精神,正式通過了《川南暴動計劃》,決定立即組織宜、南聯合武裝暴動,成功后將隊伍拖向下川東與賀龍領導的紅軍二·六軍團會師。2月下旬縣委及時召開黨團骨干會,傳達上級指示,決定張守恒、趙之祥、洪默深三人具體負責。隊伍由8000多名農協會員組成,按軍隊編制組編為組、班、分隊、中隊,一律命名為“川南工農革命軍”,制作了“川南工農革命軍”大旗兩面,分送南北兩岸武裝暴動部隊,刻制“川南工農革命軍總指揮部”圖章一枚。川南特委指派特委委員鄭則龍到南溪擔任縣委書記,以加強組織領導。特委機關從自貢遷駐宜賓臨陣指揮,組織相鄰各縣策應南溪武裝暴動。暴動前夕,特委又增派曾君杰、袁敦厚來南加強軍事工作。
五、創建游擊區,接應中央紅軍
川南工農革命軍暴動失敗后,在黨組織和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特別是委員會通過公告和三次派員來南溪所在的川南指導工作,南溪農協會、南溪革命委員會和南溪人民革命情緒沒有消沉,反而重復高漲,積極創建游擊區,接應中央紅軍,為黨中央、中革軍委在云貴川三省的南溪、江安、長寧、高縣、興文、珙縣、筠連、鎮雄、黔西、威信等二十多個縣的地區中創立根據地而堅持武裝斗爭。
——聚集星散人員重整旗鼓、開辟游擊區。工農革命軍領導人袁敦厚組織收集槍支彈藥,聚集星散人員,在長寧三角墳組建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獨立團”,1929年更名為“四川紅軍第四路游擊隊”,把南溪列為游擊區,這支游擊隊轉戰川滇黔邊區數縣,同反動軍隊和地主武裝進行了激烈的戰斗,打擊了反動派囂張氣焰,堅持到1930年,最后在興文凌宵城陷入重圍,突圍時主要領導人袁敦厚、王澤嘉等數十人壯烈犧牲,沖散的隊員又在王學勤等領導下聚集起來,聯合部分革命義士于1931年11月,進軍馬家,夜襲李莊鎮。工農革命軍骨干張云龍在長寧下場,聚集星散人員10余人,重組游擊武裝,轉戰川滇邊境古芒部、漢王山等地開展游擊戰。工農軍骨
南溪老區
干涂長春帶領張樹清、王德用、王金成、胡旦元、陳若平等,轉移高縣沙河驛開展游擊戰。縣委領導人鄭則龍轉移珙縣,組織和領導珙縣黨組織,創建游擊區。轉移宜賓的黨團組織和積極分子,會同城區和南岸黨組織在城內外舉火燒洋樓、貼標語、散傳單,開展游擊戰爭。沒有轉移的同志,以農協會為基點分別以三五十人建立小股游擊隊,開展游擊戰,先后將清剿工農軍的民團大隊長陳和均、中隊長王德三秘密處死。
南溪境內以各農協會為基點的小股游擊隊,與四川紅軍第四路游擊隊、古芒部游擊隊、沙河驛游擊隊相互策應連成一片,形成川滇黔邊游擊區。中共川南特委《農民運動問題決議案》稱:“南溪農民因反對國民黨軍閥苛捐而武裝暴動起,及其失敗后,就自動的竭力發展農民協會之組織,越慶符以抵宜賓,前仆后繼準備再舉”。1930年10月19日,中共四川省革命軍委致中央報告;12月16日,中共四川省委巡視員乃智向省委作的報告;1931年2月14日,四川省委致長江局報告:均寄希望南溪游擊區策應自貢、瀘州地方暴動;赤水、江安、筠連、慶符與橫江、南溪普遍的造成長江上游的赤色區域向合江、江津發展,爭取重慶的首先勝利和武漢的勝利的完成。
——輸送革命骨干到四川各地組織、參與游擊戰爭。張守恒、李立之、張質夫、洪默深、郭士光等,經黨組織分配在自貢、內江、成都、重慶、綿竹、廣漢等地工作。在他們的直接領導或參與下,很快在全省范圍內先后爆發了鹽都工潮、榮縣威遠農暴、內江東鄉農民抗捐、廣漢與合川兵變,以及邛崍的抗捐游擊武裝斗爭。張守恒還先后任省委常委、巡視員、宣傳部長等職。川南特委擴大會議《南溪暴動問題決議案》評價:“南溪農民暴
動后,威遠、榮縣、宜賓、慶符的農民都激發起來,紛紛組織農民協會,積極的準備向敵進攻,甚至有實際進攻行動的,都是南溪暴動給農民群眾以好的影響”。
——南溪游擊區接應中央紅軍。1935年1月,新的中央準備率紅一方面軍在瀘州至宜賓之間渡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南溪黨組織在瀘州中心縣委的指揮下,組織農會充實小股游擊隊隊員,準備接應中央紅軍。國民黨二十一軍為截堵紅軍渡江采取了“北守南攻”的作戰方針,加固沿岸防御配備。南溪地跨長江南北,所轄江面東起黃龍溪口,西迄掛弓沱,全長約130華里,為宜瀘江面最長的一個縣。就其地理位置,南溪成了二十一軍憑借長江天塹攔阻紅軍的重點設防地區之一。敵軍在南溪所轄長江北岸,修筑碉堡14個,挖戰壕130個,組織“剿赤義勇隊”,成立“河防團隊”,辦“團紳訓練班”,勒派“剿赤經費”,書寫反共標語。南溪黨組織和農民協會、革命委員會組織發動群眾拒交經費,利用小股游擊隊擾敵,準備在紅軍渡江時再舉暴動策應紅軍作戰。盡管中央紅軍沒有從南溪境內渡江,但南溪牽制了一部分敵軍,策應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紅軍川南游擊縱隊女紅軍甘棠就是南溪人。甘棠任中央婦女部秘書、川南游擊縱隊司令部秘書、機關黨總支書記,在爛田溝戰斗中被捕后,南溪設法營救回家。
六、打土豪分浮財等運動
在縣委、縣農會、縣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在組建農協的同時,南溪中學創辦了女生班,開展婦運活動;組織“學術研究社”,開展學運活動;舉辦孫炳文烈士革命事跡展覽,公演話劇《孫炳文先生之死》;指派專人打入敵人內部做統戰工作;利用“鬧元霄”編唱革命車燈;組織“兒童團”
南溪老區
向團丁和群眾散發《農民半月刊》。在全縣城鄉發動群眾抗捐斗爭,斗爭形式各異此起彼伏,形成了全縣性的一次群眾思想發動,促進了農協組織的發展。
在黨組織和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南溪農民協會、革命委員會、川南工農革命軍、農會小股游擊隊和四川紅軍第四路游擊隊,在南溪境內的游擊區遍及10個鄉鎮,129個村,379平方公里。共打土豪17戶,沒收糧谷9000多升,衣物120多件,牲畜40多頭,現銀6000多元,當場分給貧苦百姓;燒毀租契,宣布田土歸窮人所有。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省委、川南特委、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領導下,南溪縣委領導南溪人民進行的建立蘇維埃工農政權,創立工農革命軍舉行的四川省最早規模最大的農民武裝暴動和創造的游擊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等運動,為川滇黔邊區根據地的創立,接應、配合中央紅軍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教育、啟迪了人民群眾,培養、造就了一批革命骨干,打響了中共革命武裝斗爭在四川的第一槍,揭開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四川,特別是川滇黔革命武裝斗爭的序幕,為后來川滇黔邊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成為川滇黔邊游擊區發源地,并為四川一些地區建立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和開創游擊區作了有益的嘗試,提供了工作經驗。
新中國成立后,紅軍在南溪播下的革命火種及創下的革命精神一直推動著南溪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在中共南溪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在南溪人民的努力和社會各方面的幫助下,南溪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是近幾年來,
南溪這片古老的土地充滿勃勃生機,進一步煥發了青春的活力,在城市經營和教育、農業發展等方面再創了南溪經驗,為宜賓全市、四川全省提供了借鑒。這是南溪人民繼土地革命戰爭以來樹起的又一座新的發展里程碑。
黨和政府確定南溪為革命老區縣,既是肯定先輩和南溪人民的歷史功績,更是為了弘揚革命老區精神。告訴人們不僅僅是記住昨日的光榮,緬懷前人的功德,而是為了開拓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要求人們,繼續弘揚老區精神,團結一心,激流勇進,再展宏圖,把南溪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