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已有0網友參與糾錯
南溪老區抗日救亡運動
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迅速形成,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在黨的領導下,南溪人民也積極行動起來,匯入了席卷神州大地的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之中。
一、南溪黨組織在抗戰時期的發展
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在黔西成立中共川滇黔省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領導包括宜賓、南溪在內的川滇黔邊區人民開展武裝斗爭和游擊戰爭,創建川滇黔新蘇區。省革命委員會成立后,發布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布告》,宣布省革委“是抗日政府的中堅支柱,是川滇黔邊區廣大人民群眾的臨時革命政府”,“擔負著擴大抗日反蔣的民族革命戰爭”的責任,公布了施政方針。先后兩次派員來宜賓指導工作。由于南溪黨組織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受到較大損失。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共宜賓中心縣委領導下,黨在南溪的組織得到發展,成為發動領導南溪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的核心。
1938年春,張濟民(張大經)受宜賓黨組織指派,回到李莊益德小學任教,開展黨的工作。他從該校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隊員中,培養吸收了潘明開(潘浩然)、張俊英(女)等十余人入黨,組建了中共李莊特別支部委員會。張濟民擔任特支書記,在川南工委(同年7月起為宜賓中心縣委)領導下,進行黨的活動。隨后,李莊省立宜賓中學,于1940年初建立了黨支部;同濟大學附中1942年成立了黨小組,其組織關系均直屬宜賓中心縣委領導。同濟大學當時的黨組織,直接隸屬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
1938年上半年考入南溪縣立初級中學讀書的中共黨員潘明開,開始培養入黨對象。秋,自陜北歸來的李潤均,12月經宜賓黨組織的曹瑞符介紹入黨后,即在縣城從事黨的工作。
1939年3月,在中共宜賓中心縣委派員的幫助下,建立了中共南溪縣特別支部委員會。特支書記李潤均,繼任莫可夫(莫英、莫義方)。1940年3月,莫可夫調離后,上級決定由蔡夢良、韓鐘莫(女)分別負責男、女黨員的單線聯系工作。同年4、6月韓、蔡先后調走,由宜賓中心縣委的桂化池負責進行聯系。此時,南溪廖家祠紗廠和銀行南溪辦事處的黨員因不逮屬南溪特支,均由宜賓中心縣委指派的人員分別進行聯系。
1941年春,宜賓中心縣委派雷震來縣進行組織聯系時,指定屠永康(屠智杰)負責南溪特支工作。
1943年夏,國民黨反動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形勢惡化,特支負責人屠永康與上級失去聯系,被迫離南,因此,南溪特支的組織活動中斷。
1944年7月,南方局指派到瀘縣工作的余時亮,來南溪清理組織時,恢復了陳子軒的黨組織關系,并單線聯系。
抗戰時期,南溪黨組織黨員發展到59人,其中女黨員14人。
二、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
南溪黨的組織建立后,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團結抗日的方針和原則,以縣城和李莊為中心,深入各階層,從學校到社會,由青年到大眾,采取多種形式,展開聲勢浩大的宣傳,廣泛動員人民,把抗日救亡活動搞得轟轟烈烈。
(一)以李莊為中心的救亡運動
抗戰初期,由于敵機對各城市的狂轟濫炸,省宜中、國立同大中央研究院的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人類體質學研究所及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先后內遷到李莊來。因此,李莊便成為了一個新興的文化區。這里的各級學校,在黨的發動與領導下,抗日救亡活動十分活躍。
“七七事變”后,李莊益德小學教師曹德肅(原瀘州少共書記)、向孟濤等發起和組建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開始進行抗日救亡的宣傳。不久,張濟民到校任教,發展了黨員,建立中共李莊特支,進一步加強了領導,把抗日救亡活動推向了新的階段。當時,學校語文課、公民課及音樂課,都摒棄了與抗日救亡無關的舊教材,而換上抗戰文學、抗戰時事資料、進步書刊文摘及抗日救亡歌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師生們訂閱《新華日報》、《大聲周刊》、《困難三日刊》、《全民抗戰》等進步報刊蔚然成風,他們慷慨激昂地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抗日救亡歌曲。“讀書會”、“抗日蘭球隊”、抗日歌詠隊(后改為抗戰劇團)相繼成立。逢場天師生們街頭宣傳,演活報劇,唱抗日歌曲,貼抗戰標語、漫畫、宣講全民抗戰的道理。并排練了大型歌劇《還我河山》等節目,到宋家、牟坪、祭天壩等鄉場巡回演出,歷時20多天,將黨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傳到千家萬戶。學校師生同當地群眾,隆重歡送請纓殺敵的青年,獻紅花、放鞭炮、奏軍樂、呼口號,齊唱革命歌曲,夾道歡送出征子弟,群情激昂,盛況空前。
1939年的春節和暑假期,四川省立宜賓中學的一些師生放棄休息,參加宜賓學生劇團,到屏山、橫江、安邊、南溪等城鎮進行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后來,學校建立了黨支部,在共產黨員曾憲奎、樊海章、聶敬熙、陳林昆、張榮昌等同學的組織和帶動下,辦了《曙光》等宣傳抗日的刊物,編出內容豐富的壁報,繪出了一些批評揭露妥協投降論調的漫畫,激發了廣大師生的愛國熱忱。他們還利用星期日,上街宣傳,自編自演活報劇,反映日本侵略者奸淫、燒殺、無惡不作的暴行,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由于表演真切,感人至深,吸引了眾多的男女老少爭相觀看聽講,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在共產黨員劉傳陸、肖榮錚等同學的積極發動下,國立同濟大學的許多師生通過訂閱《新華日報》、《大公報》等進步報刊雜志,議論抗戰形勢,他們通過組織“讀書會”、“同學會”、“同鄉會”,團結同學,進行抗日宣傳活動。特別是工學院劉傳陸等同學組織的“野火文藝社”、法學院肖榮錚、王冰泉、馮立文等同學辦的《民鋒壁報》、肖榮錚、劉必長等用“宜賓同學會”名義出版的《宜風》壁報、楊益言(即紅巖的作者)等同學組織的二胡合奏團,以及新生院張耀棠、蔣德心、張擴關等同學組織的同學會,辦得出色,吸引同學,影響很大。當日本帝國主義打到貴州的獨山后,同濟的廣大同學,出于一片愛國熱忱,奮起投筆從戎,有三百多人去參加青年軍。
(二)南溪縣城的抗日救亡活動
1、文藝宣傳演出
1937年至1938年間,南溪縣城廂男子小學,在音樂教師田云飛的倡導下,組織包德藩、鄔殿龍等學生十余名利用逢場天、在縣城和長興、留賓、劉家等鄉場,化裝街頭宣傳。他們演出的節目中,用蓮花落伴唱的《難民曲》,群眾喜聞樂聽,廣為流傳。其內容是:“一面說來一面唱,諸位同胞聽端詳,難民的生活雖然苦,亡國奴的痛苦更難當。保國就是保自己,亡國百姓反要亡。快把鬼子趕出去,不然中國要滅亡。啷鐺也啷鐺,啷鐺也啷鐺;一面說來一面唱,諸位同胞聽短長,鬼子四處搶東西,殺人放火燒民房……”。
南溪縣立初級中學的音樂老師陳四維,創作了許多抗日題材的歌曲與戲劇在校內外演出,在學生和群眾中產生了很大影響。1938年他與黨員學生潘明開在主持召開紀念抗戰一周年大會,在縣城公園里舉行了抗日救亡歌曲的專場演出。1939年秋,他導演了獨幕歌舞劇《血灑晴空》,劇中演唱道:“懷著人們的希望,讓那瘋狂的侵略者,在我們翅膀下死亡!”他還創作了《北平陷落》、《雁群哀歌》、《長江大合唱》、《法西斯的喪鐘響了》等抗日題材歌劇。
1938年暑假期間,吳耀幫,包楷文等按照中共瀘縣中心縣委的指示,回到家鄉縣城,邀集黃昌榮、池慕魚(女)等宜賓返南同學和城內的一批青年共十多人,自籌經費,編導排練,在縣城舉行大型抗日救亡宣傳演出,一連進行了三個晚上。演員有男有女,演出節目以話劇為主(《血灑晴空》、《血債》等),包括抗日歌曲獨唱、合唱及蓮花落表演,中間插入口琴合奏、獨奏。第一天晚上在公園內演出,觀眾上千人。第二、三天晚上改在永宜大戲院,上演,雖然出售門票,仍坐無虛席,博得觀眾一次又一次的熱烈掌聲。
2、南中展呼隊
1938年秋,南中校的共產黨員潘明開,發起組織晨呼隊,得到同學黃中奎、愛國老師陳四維的支持,開初有十多人,經過短期練唱。在陳四維、潘明開的帶領下,每天清晨,排成兩路縱隊,沿城區主要街道行進,齊聲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游擊隊歌》等流行的抗日救亡歌曲。激昂的歌聲伴隨著雄建的步伐,喚醒了沉睡的人們,迎來了黎明的曙光。師生們充滿抗戰的激情,群眾為歌聲所振奮。不幾天,全校男女師生動員起來了,紛紛參加進來,晨呼隊發展成為一支浩浩蕩蕩的歌詠大軍,震動了南溪縣城。有些沒有住校的同學為了參加晨呼活動,天不見亮就到校門等候,他們把能夠參加抗日救亡宣傳看作是光榮的責任和義務。
3、黨員訓練班
為了進一步加強黨對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在抗日宣傳中模范帶頭作用,中共南溪特支經請示宜賓中心縣委批準,于1939年署期,舉辦了一次為期十天的學生黨員訓練班。由特支組織委員彭宗圣(彭雨村)和宣傳委員潘明開主持。在訓練期中,除了講解黨的基本知識外,并學習和討論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與方法,使大家明確了當時的形勢與任務,積極從事抗日救亡的宣傳與組織工作。
4、發行進步報刊
黨外民主人士鄧雪晴受到宜賓好友李聲潮、嚴亮晴、趙熙明等的影響,思想進步。鄧在他們的鼓勵和支持下,從1938年2月起,開始在南溪發行《新華日報》、《新蜀報》、《解放》、《群眾》、《新華通訊集》、《全民抗戰》、《國難三日刊》、《大聲周刊》等進步報刊。1939年南溪特支建立后,加強了黨對發行工作的領導,并指派共產黨員李向乾協助其工作。采用在街頭顯眼的地方張貼,送報上門、贈閱、供茶店大眾臨時傳閱等形式,發行量大增,高峰時達四百多份,其中《新華日報》占一百二十余份。這對于宣傳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傳播抗日勝利的消息,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妥協投降陰謀,提高各階層人民的認識,團結起來,共同抗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開辦“益智書店”
“益智書店”是由中共南溪特支研究決定,指派共產黨員李品乾等人籌辦 的,設在縣城十字口下側,于1939年初夏正式開業。除柜架上陳設一些古典書籍外,主要是推銷進步書刊。當時書刊來源于宜賓、重慶和成都等地,屬文藝方面的有魯迅、巴金、郭沫若等作家的作品;屬政治經濟方面的有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和政治經濟學,還有青年自學叢書等等。開業后,進店閱讀書刊的人絡繹不絕,有些進步書刊往往一銷而空。書店成為了黨傳播革命理論,聯絡愛國人士的中心場所。后來反動當局以其出售紅色書籍為由將書店予以查封。
1939年秋,南溪特支為了進一步發揮婦女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的作用,指定共產黨員陳子軒(女)負責婦女工作。她家住城內工字街,因兄、弟、妹都在外地讀書,家中只有一個嫂子,系不識實字的農村姑娘。便利用這個地址,開展星期天婦女“讀書會”學習。屆時由女黨員李光蘭、富崇倫、劉季莊等約集一些婦女參加。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從《新華日報》、《婦女生活》、《大眾哲學》、《全民抗戰》等報刊上選讀有關文章,講解抗日救亡道理、教唱新女性歌曲、組織討論人生意義等,要求大家積極參加抗戰宣傳活動。同時,陳子軒還以教師的身份常與同事黃汝瓊、周學勤、熊玉輝等人接近,聯絡感情,做團結抗戰的宣傳工作,后利用黃汝瓊到國民黨縣黨部任宣傳干事之機,陳與之交往中,看到蔣介石“限制異黨活動辦法”的秘件,及時向特支匯報,使組織加強了防范,避免了損失。
(三)白色恐怖下堅持抗日宣傳
1939年冬起,中國上空烏云密布,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由政治限共為主、軍事限共為輔的政策轉到以軍事限共為主、政治限共為輔的政策上,置日寇的瘋狂進攻予不顧,不斷掀起反共高潮。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下,黨的組織轉入隱蔽活動。盡管環境惡劣,但為了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仍然認真貫徹執行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和斗爭策略,團結愛國力量,采用各種方法,把抗日宣傳堅持了下去。
如:南溪特支組織黨員反復學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論新階段》、《論持久戰》和《新華日報》等文章,進一步提高了大家的理論水平;在郵局工作的特支負責人屠永康,分布在省銀行南溪辦事處的申子卿、項揚惠、寶元南百貨店的陳永標,七七紗廠李素芬、南中學生陳宇民、同濟大學附中學生潘明惠以及城區教師塾的溫良等黨員都在周圍的群眾中,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采取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學、勤業、勤交友,堅持抗戰宣傳的方法。在動員各階層人民支援抗日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據載,8年抗戰中,南溪縣共征送兵源16492名,其中,于抗戰中犧牲人數達214名。歷史事實證明,南溪老區人民在南溪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弘揚老區精神,高舉黨的團結抗日旗幟,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活動,做了大量工作,創造了抗戰文化,鼓舞了人民,為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應用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