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七月半,也叫中元節,多數時候,七月半新稻谷已經曬干,可以吃新了。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習俗,吃新、祭祖,七月半跟逝去親人燒袱紙。
吃新,就是把當年的新米煮好飯,準備葷素酒食,擺上飯桌。還要準備刀頭敬酒,香燭紙錢,由家里年長的老輩先在壩子外敬天地,然后進堂屋敬家神祖宗。敬完天地祖宗,端一碗飯出去,夾一坨飯扔到房子上,夾一坨給家里的狗吃。這系列儀式完成后,再由家里長輩先吃,而后其他人才開始吃。
這就是小編小時候家里吃新的儀式,是很神圣和莊重的,小孩子都不能跳來跳去,要靜靜的站著。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燒袱紙一般是在晚上的時候,事先準備好袱紙,填寫好火單。要洗漱好,準備一杯酒,還有貢獻(糖果之類,如果沒有,抓把花生也可以),香燭。燒的時候,小孩子就跟在后面磕頭,說些保佑的話。從小就看到七月半燒袱紙,雖然不知意義如何,但老輩人說這是歷來的習俗,輩輩相傳的。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南溪民風淳樸,尤為注重習俗傳承。連著幾天晚上,南溪濕地公園邊上,都有濃煙飄起,伴著燒紙的味道,甚至有些嗆人。昨天晚上,在江景酈城底下河邊,又升起股股青煙,在草地外,幾撥人正在焚香點燭燒紙。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一邊是滾滾江水,一邊是香煙裊裊,燒紙的人正對逝去的親人訴說著什么。一位大哥急匆匆跑下去,一邊跑一邊說:遭了,火單都搞忘燒了,等哈他咋過收得到呢?快點補燒,那堆錢紙還沒有燃完。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如今隨著城市化加劇,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進城了,城市的鋼筋水泥淡化了人們的鄰里情誼,也許多習俗不能再繼續。于是,每年的中元節,都有不少人到河邊燒紙,為的就是懷念先人。
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有地方人們用紙扎“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戶,還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說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中元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逼咴滦∏镒魑锍墒欤v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并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