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清晨,春寒料峭,在南溪仙臨鎮合眾村的大山深處依舊散發著刺骨的寒冷。此時,張冬梅和往常一樣,正拿著水質測試劑在池塘邊認真地觀察著水質,不時抬頭望望青翠的蒼山和點綴其間正在綻放的油菜花,眼里充滿著憧憬。
回首一年多的創業歷程,有艱辛和苦難,汗水和收獲伴行。望著如今珠鏈成片的泥鰍池,張冬梅坦言,心中滿滿的欣慰,深感一切都值得。
用滿腔的創業激情,在青山綠水間構筑著夢想 張冬梅一位80后女孩,山東經濟學院畢業,長相清秀,身材嬌小,讓人很難想象她有著如此大的能量,“駕馭”著120余畝的土地。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張冬梅
2010年,張冬梅大學畢業,和其他莘莘學子一樣,想用所學之長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先后在山東、重慶等地做人力資源、財務管理工作,出入寫字樓間,享受城市白領生活。
“工作久了,就想自己創業,想回到家鄉在青山綠水間實現自我。”懷揣創業夢想的她,日漸不滿于平凡的生活。雖然從小就跟隨外出務工的父母來到了城市生活,但家鄉的風景時常展現在她的腦海,回鄉創業的想法也一發不可收拾。
可如何創業?項目無疑是關鍵。依托家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父母常年養殖泥鰍的技術,張冬梅把創業項目放在了泥鰍身上。
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到了家鄉。可一到村里,家已破敗不堪,崎嶇的山路雜草叢生,創業的路似乎更加艱難。“村上外出打工的比較多,人煙稀少,比較蕭條,正因如此我們村上才更要發展、更需要項目。”眼前的情況,更加堅定了張冬梅創業的心。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輾轉1100余公里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四處奔走聯系工程機械場平修路、設計修建養殖板房……這一翻功夫下來,孵化泥鰍苗的各種水池建好了,可當初白嫩的“軟妹子”也變成了“女漢子”。“活干多了,權當鍛煉,病痛還少一點。我現在連蛇都不怕了。”張冬梅笑呵呵的說道,山里蛇比較多,夏天經常看到,看得多了也就麻木了。可看著女兒日漸曬黑的皮膚,母親丁華芬暗地里心疼得不得了,“一天到晚都在池塘里,你看皮膚曬得好黑嘛,看著都心痛。”。
當看著女兒執著的追求自己的創業夢想,雖然心中有萬般的心痛,父母也就堅定的支持女兒在這青山綠水間揮灑著汗水。
把如花的青春盛開在連綿的青山上 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了,當初荒敗的景象煥然一新,從山上引來的汩汩清泉不停的流到緊挨著的一個個池塘里,不時雀躍水面的泥鰍好似跳動的音符,落日的余輝下,似乎在山間奏出了天籟之音。看著眼前的景象,對張冬梅來說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更讓張冬梅高興的是,當初的付出有了現實的回報。“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隨著養殖場的日漸發展,為了提高泥鰍苗的孵化率和成活率,張冬梅也在不斷的學習專業知識,并在父親豐富的泥鰍養殖經驗的幫助下,完善了傳統“靜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V’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自己的養殖場辦的風生水起,可當初想通過創業改變家鄉面貌的的初衷沒有變。因此,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應勢而生。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
自己當初的創業夢漸漸在這連綿的青山間變為現實,下一步的發展同時在張冬梅的腦海中勾畫出了輪廓。“把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