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登錄/注冊后可查看大圖每天清晨,孫銀聰老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備好熱水,為兒媳擦臉、洗手、梳頭,然后將其攙上輪椅,推到門外,做日常按摩護理。 肖永杰攝
美德,是至善、至純、至高人性的結晶。
在芮城縣太安村,一座受黃河文明滋養的村莊,有一位本該頤養天年的老人,卻以慈母大愛,肩負起照顧癱瘓兒媳的重任。這副重擔,一挑就是28年。
她就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范、95歲的孫銀聰老人。
2017年11月17日,孫銀聰老人的孫子高衛東作為代表,參加了第六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道德模范頒獎儀式,并受到習總書記的親切接見。
面對連連厄運,她挺起腰板,毅然挑起伺候兒媳重擔,用年邁的身軀撐起了一個風雨飄搖的家
時光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1989年11月,孫銀聰的老伴因病離世,僅僅相隔十天時間,孫銀聰的大兒子又因煤氣中毒撒手人寰。
連連厄運不幸降臨到黃河北岸的這個普通農家,婆媳倆人忍住巨大的悲痛,相伴相扶相依為命。不承想,始終沒有走出陰影的兒媳婦,半年后卻突發腦溢血導致半身不遂,病情十分危急。
那一年,孫銀聰67歲,兒媳婦任彩梅才46歲。
面對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孫銀聰挺起腰板,毅然挑起家庭重擔。她當即決定,不惜一切治病救人。此時,家里已捉襟見肘,她借上錢,帶著兒媳婦走出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村莊,先后去了運城、陜西咸陽等地,四處求醫看病。兒媳婦的腦溢血先后三次復發,最后一次,連主治醫師和親戚朋友都一再勸說她放棄治療。
“嫁到咱家就是咱的姑娘,哪怕有最后一點希望,也不能放棄。”
在孫銀聰的堅持下,經過積極治療,雖然兒媳任彩梅生命無虞,卻永遠只能癱瘓在床,全身只有手腕和嘴唇有輕微感覺,講不出一句完整清晰的話。
“兒媳婦由我來伺候,你們全心操持承包的一百余畝灘地,不要再為家里的事務分神�!泵鎸Πc瘓在床的兒媳婦,面對艱難生活的一家老小,孫銀聰沒有屈服于命運,把小兒子和兩個孫子召集在一起,開了個簡短的家庭會議,并當眾承諾:以后就留在大兒子家中,專門伺候兒媳婦。
一句承諾,就是一種道義擔當。
一句承諾,就是一種精神信念。
從那天開始,孫銀聰把癱瘓在床的兒媳當成親生閨女照顧,用慈母大愛點燃了病人生命熱情,并悉心照料28年,不離不棄……
為了一句承諾,她不離不棄,無怨無悔地照料兒媳28年,用慈母大愛傳承家庭美德,詮釋人間真情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每天清晨,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備好熱水,為兒媳擦臉、洗手、梳頭,然后將其攙上輪椅,推到門外,做日常按摩護理。接下來,清掃院落,為全家人做飯,給病人端飯喂藥。到了晚上,鋪床、洗腳,看到其睡熟了才會安心入睡。
這是孫銀聰老人每天平凡的“工作流程”。
28年的晝夜不休,融入了太多的細心、專心、耐心,融入了太多的酸、甜、苦、辣。
伺候癱瘓病人是一項繁重的體力活兒,且稍有不慎就會影響病人情緒。一個年輕人尚且難以承受,何況一位老人。孫銀聰老人說,兒媳有時候也發脾氣,自己也覺得委屈,但委屈歸委屈,該干啥還干啥,實在心里不舒服就到大門口坐一會,“權當是上輩子欠人家的”。
病榻之上的兒媳何嘗不清楚婆婆為她多年的付出。有幾次,在婆婆忙家務或休息之時,她不忍心打擾,掙扎著伸手倒水,卻不慎打破暖瓶并掉下床。聽到響聲,孫銀聰都是疾步趕過來,立即抱起比自己重50斤的兒媳,手撐地腳蹬床腿,一點點往上挪。每挪一次都要多半個小時,兩人渾身都是汗。多少次,一挪上床,孫銀聰老人就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兒媳婦則在一旁慟哭失聲。
“苦日子過去了,一切都過去了�!庇浾邌査谒藕騼合睍r吃過多少苦頭,老人總是笑笑,擺擺手。
“再苦再累也要把媳婦照顧好,咱不能讓別人笑話!”不讓人笑話,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蘊含著孫銀聰最樸素的道德標準,也是她從小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做好人的底線。
28年來,婆婆與兒媳的心已完全融為一體。兒媳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婆婆就知道要干什么、要吃什么。雖然不能聊天,但兩個人經常依偎在一起看電視,還是媳婦手拿遙控板,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她是病人,該讓就得讓�!�
28年來,孫銀聰幾乎寸步不離守在兒媳身邊,就是走親戚或去女兒家也從不過夜。近在咫尺的小兒子家也不走動。她說,我不是不想去,是實在放心不下病人。
28年來,悉心照料的病癱兒媳身上從來沒有生過褥瘡長過坐瘡,反而面色紅潤、精神煥發。高衛東說:“我奶奶從來不讓用尿不濕,經常自己給我媽擦身抹藥膏、端屎端尿。”
如今,已是鮐背之年的孫銀聰老奶奶,搬不動也抬不動兒媳婦了,就由孫子孫女每晚輪班照顧,但白天還是一如既往地由老人照料兒媳。她坦然地說,“等哪天我走不動了,也自然就停下了。”
面對生活,她依然春風滿面,其善行就像身邊的黃河水,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其德行光耀中華,感染更多人傳承優良家風
2017年4月29日,在北京門頭溝王平鎮十八潭景區內,兩名執勤保安發現有兒童落水,奮勇救人。救出落水兒童后,由于體力不支,山西省芮城籍保安陳志浩被水流沖走,不幸遇難,年僅22歲。而陳志浩的太姥姥正是孫銀聰。
太安村黨支部副書記任孝軍告訴記者,陳志浩童年時經常由老人照料,從小耳濡目染太姥姥的善行義舉,特別懂事。陳志浩在北京遇難,老人家得知后,反而勸導家人不要過于悲傷。那種胸襟、那種笑對人生坎坷的氣魄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
平淡而不平凡的28年,孫銀聰用大寫的愛,構筑起家庭的幸福港灣。如今,承包的近百畝地每年收入達10多萬元,家中生活寬裕了,翻蓋了房子,還購置了小汽車。好德行催生好家風,家族也有100多人,五世同堂樂融融,都以她為學習典范,同時她也贏得了四鄉八鄰的尊敬。
愛人者,人恒愛之。孫銀聰老人的善行也根植于村民的心中。
“她是個好人,常把孫子給的買菜錢一點一點節約下來,光是接濟生活困難的鄉親們都超過3000元�!�
“她是個手腳勤快的老人家,不僅家里拾掇得井然有序,幾乎看不到半點癱瘓病人常年居住的痕跡,而且常常打掃完院子又打掃巷道,大家勸她別干了,她總說就是沉一下胳膊的事。”
“她的生日是農歷七月初八,我們每年都會主動去給老人家賀壽!”
“老人家為村里人樹立了道德標桿,為后代樹立了榜樣�!贝妩h支部書記肖千喜說,在孫銀聰老人的善舉感召下,有著2800口人的太安村孝老愛親蔚然成風,村民張占革和任冠娃還分別被評為全縣見義勇為道德模范和五好家庭。
芮城縣委書記董旭光告訴記者:“孫銀聰老人的善行義舉,是芮城精神文明建設的品牌,是文明的標桿、道德的高地、學習的楷模,已經成為芮城全力建設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縣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撐。
如今,精神文明建設如和煦之風蕩漾在古魏大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的事跡不絕于耳。該縣還修建了“芮城好人”主題公園,15名具有代表性道德模范的事跡展示牌,形成了一道弘揚新風尚、傳承中華美德的獨特景觀,在群眾中傳遞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你們……笑對生活的艱難,撐起了一片晴天,你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身體力行滋養著家風門風,傳承著中華美德。向你們致敬!”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道德模范頒獎詞,也是對孫銀聰老人28年如一日照顧病癱兒媳最純真最質樸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