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讓我們伴著春天的陽光,走進蔡老師深沉雋永的詩歌世界……
文明門,洞簫聲揚
貫穿時空隧道
長風用滲透情感的力度勁吹
洞簫
古代五音與現代簡譜交混
樂音宛轉悠揚
臨江城墻安靜地坐聽
老碼頭古渡口為之動容
明月叩響門鈴
清光踏出夜色
走過了歲月的坎坷
石級步步引吭高歌
石鐘木鼓,玉磬云鑼
配樂敲擊出強弱對比節奏
一個耳熟能詳詞語
從匾額走下
合拍電子樂
洞門敞開心扉,直抒胸臆
管腔新聲與萬里江濤共鳴
一支主旋律奔流向東
抵達有知音的地方
對古城墻多思的情懷
多思的情懷無法滯留在四維空間
座北朝南守望的一面,喚醒一簾幽夢
簡約粗獷線條勾勒的有機形態幾何體
打上時光印記,時光駐足
仰望一個歷史坐標挺直脊梁的高度
油黑的泥土補充完石頭記中的細節
讓考古學黏結新石器時代的理解
鑒賞文物的價值,是用傳統拓片方法
和手工臨摹,甄別出柔美字帖陽剛畫像
凹凸跌宕體征在非線性上起伏
意想因此疾馳起來
古風牽手情結填充每個記憶垛口
繾綣不再為遺留空白而缺憾
偉岸器質宏觀體魄遺傳了明清基因
血型抽樣DNA比對與臨江的脈緣
是借故驗明澄清正身
根系植入仙源福地深處,夯實基礎
城的內涵、外延凝重蒼樸的冊頁
陽光 漫過久遠的相思,從時空縫隙生發
幽情的小樹,站高姿勢與21世紀文明合影
吟詠古城墻
空曠中它是肅立安靜的
站在北緯30度呼吸,習慣面對江南
巨匠采用本土方石壘砌一個前朝
迎著江風的吹送顯露蒼老的斑點色素
和褶皺
這一切因為在譙樓秉燭掌燈下
持之以恒修身勤學五百余年
滿腹經綸,學富五車,敞開寬宏的胸襟
透出謙恭君子儒雅氣度
名揚聲播讓后生們繼承傳統悉心尊敬
如同景仰樹碑立傳的雕像
去掉浮華浮躁,顯現沉靜穩定
似乎把價值觀留給當代人思考
明清元素符號的意義
體現一副恢宏意境氣韻俱佳古畫
就是逼真的贗品也難以克隆復制
經不住鑒定露出破綻
那些浸潤紫褐的石字或不動聲色的石詞
都具有古典的模樣,在歲月風催化下
自覺接受日光浴的洗禮保持清新靚麗
接地氣的城墻有了春暉的體恤
渡過疲憊的寒夜,從消逝的氤氳中
精神抖擻披上時光的彩霞
對古城墻的情思
與時光一起走出城門的有我的情思
或許有古墻之色,古墻之香
或許有洞簫不倦吹送的鄉愁
我像離散多年的歲月,跨過護河,找到歸宿
深邃的心靈安頓在敞亮的地方
風煙雨云穿越過后,回腸蕩氣
幽夢醒來,在時空隧道,我聽見自己呼吸
拱券背脊上,我敬仰承載厚重而不折意志
一群石,堅強力挺,累了,需要躺入墻懷
觸摸城墻,偉大母體流淌的血傳導我身上
沿著老城根的韻腳尋蹤古跡
迎面感受到明石的習氣,清磚的遺風
四方之城,我與它座北朝南留念合影
一面之墻,展開雙臂,我也融入雕塑一樣
集結的歌行,生動的遣詞,滿足了文史典籍
文明門守住一處五百余年的不動產
譙樓修葺,升華了盛世意境的高遠
游人憑闌興會賦詞寄調《臨江仙》
綿延的垛口啊,讓不甘寂寞休眠的音符
續上弦歌,一聲聲,裊裊流入經典的旋律
琴山琴意
琴山好客,貴人不來,琴不自鼓
如果,翠竹蒼松,一簾光韻一屏靈性
興會,曲起聲揚
清越的旋律涵養古風中
林風玉指輕撫
琴鼓起的山腹
觸碰心聲
指間復活起山嶺豐富情感
彈撥起肅立的竹松
每根帶有音樂細胞的敏感神經
過濾了鳥鳴蟲噪
山口沒有封住灌滿的琴音
沿著江南河東走廊豁口流瀉
壓低了江風的吵鬧
江聲鼾起入眠
夜,樂音籠罩,聽琴,耳語
心隨樂音吹動
如果,伯牙與鐘子期際遇
相見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