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十五、六世紀文藝復興之后,基督教就面對了一連串的批判。
文藝復興的開始,與十字軍東征有密切關系。當初教皇鼓勵十字軍東征,主要的動機是希望消滅政敵、減少內部的沖突。
十字軍東征,確實達成了消滅軍閥的目的。許多有名的將軍,再也沒有回來。教皇確實利用這一個運動,重振了教廷的權威。
但是那回歐洲的十字軍,卻帶回來巨大的改變。為什么少數十字軍,帶來這么大的改變呢?原來歐洲自從西羅馬帝國因為黑死病和北方蠻族的侵略崩潰后,教廷因為各地有教堂,在無政府的社里,自然的取代了西羅馬帝國,成為歐洲唯一有組織的政府。
但是可悲的是,從前羅馬帝國爭奪帝位的壞傳統,也自然的被教廷承襲下來。這個壞傳統,自從凱撒起,就一直綿延不斷。每次新皇帝只有一種方法產生:就是老皇帝被謀殺,諸將軍互相拼斗,得勝的強者繼任帝位。
于是教廷內部就充滿了爭奪教皇的黑暗手段。任何組織一旦和政治掛鉤,就容易腐敗。教廷也不例外。于是就把歐洲帶進黑暗時期。
這些使用陰謀奪權成功的教皇,怎么肯讓外界認識真像?所以從那時起,就把解釋圣經的權力,統一歸到教皇的手中。任何人不得解釋圣經。并且除了欽定的教士,任何人不準閱讀圣經。
這個規定,一直沿繼到一九六六年,才在第二次梵蒂岡議中給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