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南溪解放六十周年紀(jì)念日
——記住2009年12月7日
南溪的朋友:如果你今年是花甲大壽,你是幸運的。因為,如果你的生日是9月21日,你即同全國政協(xié)共慶六十華誕;如果你的生日是10月1日,你即同新中國共慶六十華誕;如果你的生日是12月7日,你即同家鄉(xiāng)共慶解放六十周年。
六十年前的今天(12月7日),即1949年12月7日,解放軍2野16軍47師139團1連進駐南溪縣城,解放南溪(當(dāng)然,這具體資料都是后來才知道的),當(dāng)時本人還是個一無所知的小學(xué)生,回憶起當(dāng)天中午,天晴,我正在老家院子(因城建需要,1996年9月被拆除)的第三重“天井”處玩耍,老人們叮囑“今天不要亂開腔(說話),外面在過兵!” 雖然沒有聽到嘈雜聲和槍聲,但對那時的小孩來說,兵,真的有點使人害怕。于是,心情自然緊張,不敢說話了……
南溪和平解放后,12月中旬,中共南溪縣委員會成立,22日,南溪縣人民政府成立。那時的南溪縣城,基本在老城墻圈內(nèi)。北門、西門城墻外有護城河(好像水不多或沒水
了)過了護城河和不長的街,就到鄉(xiāng)下了。
解放初期的南溪——
街。無論是正街還是偏街小巷,街兩邊對門的居民互相小聲“擺龍門陣”即能聽到;一邊如在門前吃飯,另一邊即可聞飯香;入夜,如無月,漆黑一團,因沒有街燈;十五的月色,特白、特亮……
燈。燈盞(竹筒、鐵盞、篾片、菜油、燈芯草一根,有錢人家用兩根組成,有豆大的光點)、洋油燈(煤油燈)很普遍,最時髦的就是“洋燈”(有玻璃罩的洋油燈)……;
食。常年有米飯、小菜、咸菜是不錯的生活了,“打牙祭”(吃肉食)是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的享受。“雞魚蛋面”是極其奢侈的,一般人家一年吃不上幾次……。
行。大路石板鋪,小路泥濘,羊腸小道,自行車、摩托車、汽車為何物,很少人知道;富人出行坐“滑竿”,平民出行穿草鞋,雨天套上鐵制“鞋爪”防滑;夜行照明,用香火、“火把”、馬燈(可提的“洋燈”),時髦的算“電棒”(手電筒)……。
住。沒有鋼筋水泥房。一般人家住著茅草房、小青瓦平房,“三合土”地面已經(jīng)算豪華了;有錢人家小青瓦平房中也有樓閣……。
用。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堿(肥皂)、洋布(棉布)等帶“洋”字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闊氣的消費;家用電器為何物,沒人知道……。
六十年來,南溪的幅員面積縮減了約三分之一,縣城的面積卻擴大了幾倍。街、燈、食、行、住、生活用品……一切變了,真的改天換地!許多事、物已經(jīng)消失,成為歷史的記憶,有的早進博物館了。
六十年,對人,已步入老年,息事退休,樂享晚年。對祖國、家鄉(xiāng),正年輕,正在向小康邁出健步!
正是:“神女應(yīng)無恙,當(dāng)驚世界殊。”
(于2009年12月7日)